联系我们   Contact
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

郭云深《形意拳十四则》2 宝安西乡成人武术馆深圳弘义咏春拳馆

2015-02-04

四则、五则、六则
  这三则郭先生是讲练形意拳的内在要求,恐学人难于理解故分开论述。笔者又恐学人断章取义,又将其合在一起讲解。学人如能在一分一合中细心揣摩,此三则之精义自能体悟。
  (此处删去3000余字。因为此处至关紧要,得此法者,指日可登圣程,理解错误者,照此法练习会误入歧途。所以非有大智慧之人或识微言大意者不能悟之)

七则
  在讲完练法之后,必然涉及到用法。郭先生反用法又分三层:一、有形有象之用;二、有名有象无迹之用;三、无形无象无声无臭之用。
  第一种是明劲用法:气连心意随时用,硬打硬进无遮拦。此种打法是因明劲已经出现,外形已经整合,气血已相当充盈,身手沉实而有骨力。所以见胳膊打胳膊,见腿打腿。
  第二种打法属于暗劲打法:气连心意随时用,打破身式无遮拦。此种打法已有圆滑、柔韧的劲力,而且有明劲的基础,所以打得比较随意,行招走势似断而连,招势已基本脱去。
  第三种打法:一言一默,一举一动,行止坐卧,无处不是打法,以致寂然不支,感而遂通。此时神、意、气、形已达到高度结合的状态,拳法进入化境,登上了武学高峰。到此阶段所学招势已全部脱去,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:奇中有正,正中有奇;虚中有实,实中有虚;奇正相生,虚实互补,以致无穷,万般变化,鬼神莫测。
  应该指出的是,这三种打法也不是截然分开的,并不是说明劲打法中就没有暗劲打法,暗劲打法就没有化劲打法,只是所占比例多少而已。
  在这里笔者想多讲几句。形意拳属于内家拳法,它的胳膊技击时多不伸直。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:不能像其它拳种那样放长击远。然而,形意拳自有它的优势。其一是底盘稳固;其次是步法灵活;再次是内气充足,劲力浑厚。所以形意拳技击时多要示近身。有人认为,对方精神高度紧张,防守高度戒备,近身相当困难。其实只要学人训练有素,近身并不难。首先神气要抱住,其次全身要合住,再次要敢于进攻。进攻时,步要近人,意要过人。前脚要踏过对方的后脚;击打的意识要放在对方的身后。只要做到了上述要求,近身击人没有不成功的。拳经云:“拳打三节不见形,如见形影不为能。只要你近了对方的身体,对方自然后退,发手只是一个辅助动作而已。有人说,形意拳家发人,对手不知道怎么被发出去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  形意拳的打法和八卦掌、太极拳两个内家拳也有区别:八卦是避正打斜,形意是足踏中门,手运中线,身占中位;太极是先化后打,形意是破打兼顾。所以比较起来,形意拳自有本身优势:打即是破,破即是打,破打同时。这与八卦相比,免了迂回曲折的弯路,与太极比,省了先化后打的时间。有人说形意拳霸气十足,是武术中的霸道之拳,这话一点不假。

八则
  郭先生说,明劲是小学功夫,暗劲是大学之道。小学生入学要练字,仅以练字而言,刚开始要学楷书,要一笔一画地练,要注意横平竖直、间架结构。等到按法度练成了,不用老师指导就能把楷书写好,小学的书法就告一段落。此种书法,不大讲究通篇的气势,也不大强调笔画间的连贯,要着单个字体的端正。因此是小学功夫。
  这段功夫练成后,就要转入行书。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练习的。它要求字体笔画之间、字与字之间及全篇的气势和结构,要求变化多端,气势连贯,每个笔画和每个字之间要有“气”贯通,要似断而连。故为大学功夫。
  当然,行书功夫完成后,还要往下练,这就是草书的功夫,是谓“神化”。你看怀素、张旭的狂草,神采飞扬,气势磅礴,已完全脱去了楷书、行书的章法,但是细看又处处合于法度,只是神韵不同。此时的书法已入化境--随心所欲的程度。
  用书法来比喻练习形意拳非常合适。明劲像写楷书,一招一式,一式一停,按照规矩练去,待到规矩法度都掌握了,就可转入暗劲。此时仍闭塞基本的规矩法度,只是招式动作间不再停顿,动作比明劲连贯。在神意的支配下,动作连绵不断,内气在动作的导引下如水之翻浪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--四肢百骸在流动的气血的滋润下,不断提纯升华。此暗劲练成之后,转入化劲。此时由于已去掉了后天的拙力和体内的污浊之物,学人的形、气、神已练得相当清澈、灵敏,身手玲珑,意气风发,手之舞,足之蹈,全是一派天然。此时真意出现,真有神游太虚,得意忘形,逍遥自在之感。当然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锻炼学人的外形动作及神气早已合于规矩,不用再去刻意地规范自己的动作,已进入自然而然的地步了。
  老子云:“得其一,万事毕。”这个“一”就是道,在形意拳来说就是神、意、气、形高度合一的化劲阶段。此阶段,当刚则刚,当柔则柔,飞腾变化,脱去形迹招式,归于虚无,可不感而知,达到神化境界。

九则
  武术本身有两个功能,一是强身,一是御敌。用来强身还好办,怎么舒服就怎么练。如果用来御敌就不那么容易了。因为,第一功夫要好,最起码要用过对手;第二还要有心计,心眼实在是不行的。
  如果与不认识的人交手,既不知对方练过什么拳术,也不知对方功夫大小,一旦交手就难免手忙脚乱,难以适应。
  大体而言,对手一般有四种。一是内力差,手法也差;二是内力差,手法奸滑;三是力内好,手法稍差;四是内力好,手法也好。对第一种人只要你训练有素,可以说不难应付。对第二种人只要功夫好对付其奸滑的手法也不难。对第三种人因为对方功夫好,仅凭手法就很难对付,稍有不慎,可能要吃亏。对第四种人就更难。
  拳经云:打法容易固法难。意思是说,打人容易防人难。你先打人,因为对方不知你手从何而出,所以防你就比较困难。相反也是一样。所以郭先生讲了两条原则:先看对方精神是否虚灵,气质是否浑厚,身体是否活泼。精神主要反映在人的眼上。有的人目中无光,有的人眼睛定不住神;有的人眼中晶光透亮,有的人眼中神光四射,非常镇定。前两种人不可怕,后两种人要当心。再看对方言谈是谦虚还是傲慢。谦虚者说明其心内早有提防,傲慢说明其内心轻敌。将对手的外在表现来一个综合比较,就可以将其判断出个大概来。
  另外还有对空间的大体估量。两人交手,不管是谁先动,一定要辨别距离的远近、宽窄,对自己是有利还是不利。如果两距离较近,就要乘其不备,裹紧身形贴近对方发手。如果两人相距较远,不可直接上步,这样时间距离都长,对方容易以逸待劳,于己不利。方法是缓缓靠近,捕捉机会下手。
  这只是原则性的方法。两人交手,情况千变万化,刹那之间,生死立判,不可不慎,更何况还有与多人交手的情况呢。。所以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,当刚则刚,当柔则柔,至于高低、长短、远近、伸缩、横直、收发等等都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而随机应变,不可拘泥。
十则
  形意拳经有一个小原则是上下结合。头足要合,手足要合。在外形的导引下,久而久之上部的呼吸与下部的丹田呼吸也就相合了,这时可以打通心肾联接,丹经上叫做心肾相交、水火既济。此时内外合一,心火下照肾水,肾水翻腾,自下而上与心火相接,在神意的引导下,肾水化为甘露,复归于丹田,又在心火的照耀下,蒸腾起来,灌注全身。这种循环往复照注蒸腾,蒸腾照注,身体越来越健壮,精气越来越充盈。手足相合的结果是神气相合,进一步使神、意、气、形相合,于是远处不合,最后是全身合而为一,一即是道,得道之后,结束了练神还虚过程,圣程就近在咫尺了。“拳与道合,拳术即是道术”,此言不虚也。
十一则
  形意拳讲究的“中正”,人们往往从外形上去理解,却忽视了另一个方面的“中正”,那就是神意方面的“中正”。
  什么叫做“中正”?按孙禄堂先生的话讲,所谓“中正”就是中庸。中庸就是不偏不倚。形意拳所以称为形意拳,其练法,其追求的目的一在形一在意。两个方面不可偏废。
  刚开始练习时,学人可能对意的理解有困难,所以老师在外形方面强调得比较多。但是在练习了一段时间以后,劲打顺了,气血也贯通了,外形也端正了,此时就要侧重意的练习。如何练意有个方法问题。用力量打拳,专一追求力量,就会把自身的力量拘住。有的拳家力量好像很大,但是由于他只注重了外形的练习,所以力量只是拙力。这种力量没有变化,与人交手笨拙得很。
  也有一形意拳家,侧重练意。他们错误地认为,“以意领气,意到气到,气到力到”。其实他们错误地理解了意、气、力的关系。气者,力之苗也。气足者力大,气衰者力弱。无气者、气衰者,纵然以意领之也是枉然。古人云:无故造念,短寿促死。要想练成一个有功夫的形意拳家对此不可不慎。
  既然专一求气不好,专一求力也不行,那么如何练习才能既有力又有气呢?在此郭先生讲得极明:求力必为力所拘,求气气必不顺,求沉重必为沉重所坠,求轻浮则神气浮散。练之形式和顺自有力,神气归于丹田(注意:不是意守丹田。如果照此法练形意拳将终生无所得!)自然身重如山,将神气合一,化成虚空者,自然身轻如羽。总之不可专求,从容中道而已。这从容中道,就是合于法度、规矩。
  还有的人讲什么逆腹式呼吸,用外形导引小周天、大周天,什么眼神远望、神游太虚等等皆非正道。唯一的方法就是恪守中正,合于规矩,如此练下去,没有不成的。
十二则
  郭先生在这一则中讲的“形意拳有先天之横,有后天之横”这句话,让读者颇为费解,因此后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,其中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愚者见愚。笔者在此仅谈谈自己的看法,作为一家之言,仅供学人参考。
  在形意拳中,五拳归五行,因横拳属土,在五脏中属脾。土在五行中居于中位(其它四行金、水、木、火分居西、北、东、南四位)。因土生万物,脾主思虑,人在未生之前,父母的思虑一动,一点元阳,与一点元阴相交,成为一点混元之气,而安于子宫,生人之气备矣,所以脾属先天。
  就一个人来说,又有先天之动与后天之动的分别。想动未动之时的神意之动为先天之动,想动已动之动的形体之动为后天之动。脾动为横,前者之“横”叫做意动,之个名称是我们勉强为它起的名字,其实没有形象,所以名为无形。它可以指挥全身各部位的动作,所以郭先生又称它为“有形之母”。
  郭先生说:“外形之拳,一动即名为横。”笔者以为这句话大体上有三层意思:
  首先,横拳是形意拳诸动作的基础。因为脾有包裹之作用。中国传统医学认为,土生万物,脾为后天之本,脾有裹摄之能。凡身体衰弱,无故出汗、渗血,或女子月经淋漓不止,中医皆责之于脾。脾有包裹之作用,而横拳有包裹之形状。包裹即为合,而形意拳之“合”字,为其核心要领。“合”即是“裹”。
  其次,形意拳所有的动作都受神意,即无形之横拳的支配。
  再次,形意拳中所有的招式都含有“横拳”。对这层意思的理解,要涉及中医的五行学说,因此要展开一些,多费些笔墨。
  中医的五行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内容:一是五行生克,二是五行乘侮,三是五行互藏。对于五行生克,凡是学习形意拳的人都知道,这里不做解释;对于五行乘侮,因为本文不涉及此内容,也不费笔墨。这里单讲“五行互藏”
  中医的“五行互藏”理论,起于唐代的大中医家、著名道士张景岳。他认为,五行当中的任何一行,不仅包含其本身,而且也包含其它四行。比如,金不仅包含自身的金行,而且也包含其它的水、木、火、土四行。中医理论认为,人得五行之气而生,人之五脏归属五行;五脏的气化运行是人之生命的延续的核心部分。由此就推演出人体全息理论,即人体任何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。就人眼而言,瞳仁属肾为水轮;黑睛属肝为风轮(也称木轮);白睛属肺,为金轮;两眼内外眦属心为火轮;上下眼胞属脾为肉轮(也称土轮)。不仅是眼睛,其它部位也是如此。
  而形意拳之五行拳是根据五行理论创造出来的,自然也受五行互藏理论的支配和制约。劈拳属金,除了包含自身金行的特征外,也包含钻拳(属水)、崩拳(属木)、炮拳(属火)、横拳(属土)。其它四拳也是如此。
  形意拳问世数百年来,所有拳家对五行拳互相生克能够理解,而对于其中的任何一拳能生克其它四拳仅知运用,而百思不得其解,可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有关。郭先生在四则中只是略微谈到了一点,并未详述。学人如能细细玩味,自然能领悟其中的奥妙。
(此则中笔者尚有言犹未尽之意,目前正写作《五行深意》一文,内容包括:1.五行相,2.五行相克,3.五行相容,4.五行相乘,5.五行相侮,6.五行杀,7.五行相灭,8.五行相依。共八大内容。不知此八大内容者,论修炼即是盲修瞎炼,论为人处世者,则如茫茫夜空不则星斗。知此八大内容,以此指导修炼,指日功成;用以指导为人处世,则可趋吉避凶,从容进退。可有志者可前来交流)
十三则
  这一则中郭先生用丹道的火候来解释形意拳的三种练法:明劲用武火,暗劲用文火,化劲火候纯全。其实这也仅仅是分阶段而言,是一种大体上的区分。仅就某一劲力而言,用多大劲力就是武火,用多大劲力就是文火,用多大劲力就是火候纯全?这只是三种劲力比较来说的,明劲肯定要比暗劲大,暗劲肯定要比化劲大,至于大多少,这要凭学人的感觉自己掌握。在实践中经过反复摸索,找到了适合的劲力,越打越有精神,越打劲力越饱满,就算是得法。经过反复练习,最后将招式化去,自然就合于道了。(此处为全篇点睛之处,故删去1000字)
十四则
  此则所引用的河图、洛书,实乃古人对形意拳一种比附,本来无甚深意,解释起来又颇费笔墨,因此略去。

结束语
  郭先生的形意拳十四则,集形意拳理论之大成,历代形意拳名家,对此心存敬畏,视若拱壁。然而由于其内涵却博大精深,莫测玄妙,致使许多学人望文兴叹。  无文化基础者自不必言,有文化基础者或许能体悟其真意,可惜并无释意之类的文字问世。尤其到了当代,由于文言成了“天书”,练习者没有文言基础,看十四则便成了盲人摸象。即使有文言基础者,由于其多不懂中国传统医学知识和道家的丹功知识,也只能妄加猜测。所以这就形成了多年来形意拳理论多如繁星野草,但有价值的不多的现象。
  笔者为透视《十四则》秘意,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积累,广涉医家、武家(包括形意、八卦、太极、少林等多家武术门派)、道家丹功(包括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、渐、顿两派)、中医等方面知识;尤其是易经这门博大精深的知识,为研究易经,最终打开形意拳这扇神秘的大门,笔者从没有文字的远古的河图、洛书学起,遍览易学诸家之书,仅此一项内容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并不过分。在掌握了上述知识以后终于写成此文。但是我对这些文字仅敢称是一家之言,并不代表某一门派的理论,初衷也是为形意拳的发展和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些贡献。
  纵观目前社会上,练习武术之人,少有功夫达上乘者。为何?皆历未得武术之真谛耳。先师有云:任是愚夫愚妇,一经指点,立登圣程。指点什么?就是武术理论中那一点点真谛。

深圳宝安弘义咏春拳馆
宝安专业的叶问系咏春拳教学
传统武术实战教学
宝安客运中心公交站香雅阁商务中心
电话:13421322416
QQ:996952688
微信:mm7568720
网址:
www.baycq.com
弘扬传统武术文化,提升社会正能量